首年 第八十二天

棄惡擇善

「因為在這孩子還不曉得棄惡擇善之先,你所憎惡的那二王之地必致見棄。」(賽7:16)

經文指的「二王」,即當時的亞蘭王與以色列王;但更重要的是,它指出了小孩子有一個階段是不懂得棄惡擇善的。人之常情,通常在善惡兼收之後,才會懂得棄惡擇善。有些聰明人會一路成長,一路捨棄:首先、是捨棄有害的東西;其次、出於良知的緣故,而捨棄邪惡或罪惡的東西;再次、是捨棄無用的東西,只保留有用的東西;最後、是捨棄好的東西,只追求最好的。

人長大成人時,會丟棄小孩子的事;因為小孩子的事通常是有害無益的。不過,這不是指小孩子的單純、誠實、正直和美善等美德,而是指其智力不足以處理這罪惡世界的部份。因此,讀者請留意,過去數日的分享,並不是要全盤否定小孩子所有的一切;實在,大部分小孩子的純品天性,是很值得保留下來的。

本日經文的重點,是要人曉得分辨善惡,然後,才可以棄惡擇善。除了從自身的經驗中去分辨善惡,參考別人的經驗,也很有價值。聖經就是記錄了數十位作者,他們分辨善惡的經驗;但其中有不少經文,其實不是很平白地去講出他們的經驗,而是用一些較為隱晦的方式,去分享他們所經驗和分辨的。這方法的用意,就是想鼓勵讀者用心思考、推敲,用時間默想當中的意思,才會有所收穫。同時,這方法也可以避免一些重要的屬靈真理,落入漫不經心的惡人手中。

棄惡擇善,表示人的理性抉擇,勝過感性或情感的依附。畢竟,伴隨著小孩子長大的邪惡,對不少人來說,是很有熟悉感,甚至有親切感的。人要棄惡擇善,就需要學懂決絕地放下和棄絕邪惡。要成功地做到這個地步,信徒不要介意貧窮或困難;即寧可失去,也不要保留有害之物。事實上,有些東西對人來說看似無害,但其實是長遠有害的。

思考問題:

1) 回顧第一段,四種需要捨棄的東西,你覺得難是哪一樣呢?如有,你可以怎樣靠主克服呢?

2) 你可以勝過對邪惡或有害的人、事、物的熟悉感和情感,而斷言棄絕或捨棄嗎?為甚麼呢? 

返回頂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