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年 第七十八天
長大成人
「我作孩子的時候,話語像孩子、心思像孩子、意念像孩子;既成了人,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。」(林前13:11)
經文中的「孩子」,原文nepios,更多翻譯成「嬰孩、小孩子」,也指「頭腦簡單、不成熟、未受教、孩子氣」的人。「頭腦簡單」這解釋,使人想到前文提及的愚蒙。很可能,保羅認為人小時候都是頭腦簡單的,要經過學習神的話語,才能夠成為有智慧的成人。不過,對於當代的人而言,這個由小孩子長大至成人的過程中,就可能不是那麼自然的了。神的法則,在很多地方都不被重視;因此,小孩子要長大成人,不少人的感覺是有困難的。經文提到小孩子的三方面,分別是:話語、心思和意念。
小孩子有他們的話語,成人卻有另外一種語言。不過,對於一些人而言,這種不同語言的經驗,並不真實;因為有些家庭的教育,自嬰孩起,已經要適應一套成人的語言。他們認為小孩子不應該用小孩子的語言。這種教養的結果,可能會使人定格在小時候,即誤以為小孩的角度和思想,對世界的理解,是適用於自己長大了的時候。語言作為理解世界的工具,如果停留在小孩子的語言理解和框架,他們就往往只會尋找符合自己期望的東西,容易對於一切不理解的,都置之不理。因此,他們對世界的理解,往往有相當大的偏差,可能對於不少現實,都感到難以接受。這使他們故步自封,在信主之後難以成長。
經文中的「心思」,原文phroneo,有三方面意思:一、一般的理解;二、情感、感受或感覺;三、思想追求的方向或興趣。當併合之後的片語中「意念」一詞,其意思可能指被情感或心情所影響的思維方式。很多時,小孩子的感覺,都是先於他們的理性發展的。停滯在小孩子階段的人,很可能就是以感覺或某些情感為中心,例如追求享受、美味、快感等。其中一個常見例子,以華人為例,就是在病患期間,人不喜歡喝中華藥材所熬製的苦藥水;因為他們接受不到苦口良藥的道理。
思考問題:
1) 你有不停追求某種或某些感覺的問題嗎?如有,你可以怎樣靠學習過的神的話而改變呢?
2) 你樂意實踐苦口良藥的道理,也脫離了被感受或感覺操控的情況嗎?你如果感到有困難,會怎樣靠主克服呢?